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28章 第二次直播——猪猪刘彻:拒绝拉踩的宋朝

    虽然武帝刘彻的大部分谣言来自于《汉武故事》,但是这个“男宠”的锅真的扣不到人家作者头上,赵瑜觉得自己有必要给作者澄清一下的。

    【武帝陛下,这你可冤枉了《汉武故事》的作者了。

    后世对卫霍二人的猜测,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你的臣子司马迁,他将卫霍二人写进了《史记·佞幸列传》。

    毕竟《佞幸列传》开篇就说了:“非独女以色媚,而士宦亦有之。”

    然后结尾处又说:“自是之后,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,然不足数也。卫青、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,然颇用材能自进。”

    这话的意思就是,之后皇帝宠幸的臣子,大都是出自外戚之家,并且卫青、霍去病一开始也因为外戚的关系才得到皇帝宠信的,只是后来他们都能凭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罢了。

    本来这两句单独看没什么大问题的,但是这两句放在一起就有些微妙了。

    尤其是《佞幸列传》都写了哪些人呢?

    汉高祖刘邦的男宠籍孺;汉惠帝刘盈的男宠闳孺;汉文帝刘恒的宠臣邓通,宦官赵同、北宫伯子;汉景帝刘启的宠臣周文仁;还有汉武帝时期的宠臣韩嫣、宦官李延年。

    这些宠臣有一个特点,大多是靠谄媚而得到君主宠幸的人。

    就比如邓通,他在汉文帝毒疮发作的时候,经常为汉文帝吮吸毒疮,做到了儿子都做不到的事情。

    籍孺、闳孺、韩嫣等人因为经常与皇帝同睡一张床,差不多就是以色侍君的男宠。

    因此这些人在司马迁眼中,甚至是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的眼中,就是佞幸,小人耳。

    然后司马迁在《佞幸列传》提到了卫青与霍去病,把为国征战,功绩赫赫的大将军、冠军侯与这些佞幸放在一起评论,无论司马迁说了什么,看起来都像是对卫青和霍去病的侮辱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不看能力、不看功绩,只唯身份论,出身不好,就会被人看不起。

    要知道“李广难封”都能凭借自己的身份一个人独占一篇传记,而卫青、霍去病两人却只能共用一篇传记。

    再加上司马迁《史记》极高的文学艺术史学成就,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
    这导致汉朝之后,有些人就认为,卫青和霍去病也是靠着谄媚君上获得武帝陛下您的喜爱的,只是自身能力强了些而已的男宠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只将这二人看做是供人玩乐的男宠。

    只可惜这些人因为出身低微就看不起卫青、霍去病的时候,都忘了,甚至司马迁自己也忘了,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!】

    或许司马迁不喜欢卫青和霍去病还有私人恩怨在里面。

    但在这里,赵瑜就没有扩展下去,可以等之后私聊的时候,把这些事情全部传给武帝陛下,让他自己去看。

    关于男宠这件事,赵瑜正准备再解释一些的,结果没想到刘彻动作更快,然后天幕中就出现了武帝陛下饱含怒气的几条弹幕:

    “卫青霍去病是朕的良臣爱将,怎么可能是男宠!”

    “后世之人有此想法的才是男宠!”

    “自己靠着不正当方式上位就嫉妒别人,庸才,蠢材!”

    “将卫青霍去病写进佞幸列传的人绝对是不安好心。”

    “朕的大将军、冠军侯出身如何需要尔等小人评价?做到他们两个的功绩再说!”

    然后想起来,自己似乎没有听过司马迁这个名字,问了一遍后发现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。

    他就知道是这群人嫉妒自己的大将军。

    生前大将军被自己信任,受到自己的庇护,他们这群人没法动手。

    等大将军死了,这群人就开始玷污大将军的身后名了。

    还是以这种暗戳戳的方式。

    该死!

    但是想着平时司马谈为人还算正直,主要是卫青在一边求情,刘彻只是训诫了几句,让他管好儿子,不要污蔑自己的大将军和冠军侯。

    好了,现在陛下就喊上的大将军和冠军侯了,可见对这二人的喜爱了。

    【后人对卫青和霍去病的种种猜测都是不合理的,这二人和汉武帝的的确确是清白的。

    至于茂陵一家三口,也是武帝陛下的锅。

    武帝陛下的茂陵和其他汉朝皇帝的陵墓走向不一样,导致一些人以为卫青葬在了武帝茂陵的皇后位。

    但其实,卫青墓是很正常的功臣墓,也在他该在的位置上。

    后世的我们戏称茂陵一家三口,也不是对卫霍二位的看轻,而是对武帝陛下和卫青霍去病的感天动地的君臣情的感叹和赞美。

    何况,自古臣子君王以夫妻自比的也不算少数了。

    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。

    嫁时罗衣羞更着,如今始悟君难托。

    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。

    以及,还有一句,借古喻今的,千金纵买相如赋,脉脉此情谁诉?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看吧,其实这种情况很常见的,都是表达自己与君王的感情深厚或者感情不和的。

    将军自是椒房宠,由来天幸承恩重。

    千秋万岁后,魂魄犹相依。】

    道理刘彻都懂,之前的解释他也勉强能接受,就当是夸一夸自己和仲卿的君臣感情了。

    但是最后几句可以不用说的,说完感觉又不对了,简直是画蛇添足。

    只能硬着头皮解释,“仲卿,朕与你君臣相宜,你是朕最看中的臣子。”

    卫青也木着脸表示一定不辜负陛下的看重。

    刘彻看着自己浑身不自在的大将军,满怀怨念的看了一眼天幕,这天幕干嘛这样搞自己的心态啊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自己以后怎么跟仲卿相处啊。

    【卫青和霍去病死后,武帝陛下的作战计划连连受挫,由于连年征战,国内民生凋零,甚至将文景之治打下的坚实基础挥霍干净。

    而且,一将功成万骨枯,卫青和霍去病的荣耀背后也是百姓累累的白骨。

    因此也有人认为,武帝陛下这样是穷兵黩武,好大喜功。】

    赵瑜没有再在刘彻和卫青的关系上停留,重新往下讲。

    【武帝陛下后期的确是这样,但是前期征讨匈奴这一行为根本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接下来我要拉几个人出来做对比。

    说出来的话可能对宋朝和明朝不太友好,请相关人员,尤其是宋朝的做好心理准备。】

    说完,赵瑜就把宋朝的地图资料调了出来。

    【当然,因为今天不是这两个朝代的主场,所以我只是大概的说一下,不做详细分析。

    北宋朝初年也面临着辽国的威胁,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都没能收服燕云十六州,所以一直被辽国虎视眈眈。

    到了宋真宗赵恒继位,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,赵恒御驾亲征,挫败辽军于澶渊。

    最后与辽达成“澶渊之盟”,也就是每年给大辽送钱,实现两国百年间的和平。

    北宋在这样的盟约之下,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。

    一时间,文化、经济空前发展,甚至达到了封建时期的顶峰。

    于是北宋的大部分皇帝都按照真宗的方法,一直给岁币买和平。

    这里其实跟汉初迫不得已实行和亲政策换取休养生息的机会差不多。

    不过就是一个是花钱买和平,一个是送女人换和平,没差别。

    也许有人觉得这样也挺好的,百姓没有战火,国内经济文化发达。

    而且似乎辽国也挺遵守承诺的,和平了两百年了,没必要出现一个汉武帝,穷兵黩武,打空文景之治的积累。

    然后不一样的来了。

    靖康二年,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,掳走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,以及大量赵氏皇族、后宫妃嫔与贵卿、朝臣等共三千余人。

    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,直接导致北宋灭亡。

    当然,我这也不是将澶渊之盟和文景之治放在一起比较,就认为他们之间有可比性了,毕竟这样属实是侮辱了文景之治。

    在这里先跟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、汉景帝两位陛下道歉,将你们跟软蛋作比较,侮辱二位了。

    甚至因为北宋灭亡的太憋屈,本来可圈可点的澶渊之盟在很多人心中一文不值。

    历史是相似的,也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有时候我在想,如果文景之治后没有出现一个汉武帝,而是像宋朝一样,一直求和,那大汉的未来是怎样的呢?

    又或者,如果澶渊之盟后,北宋出了一个汉武帝,识人善任,雄才伟略,凭借澶渊之盟后的恢复,一举攻破辽国,收复燕云十六洲,宋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不是就会好一点了。

    那样澶渊之盟就不是耻辱的买和平,而是一时的忍让,战略性的撤退,就如同太宗陛下的渭水之盟一样。

    毕竟北宋的臣子质量都不低啊,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情况下都有岳飞横空出世,差点收复燕云呢,更何况是更加强盛的北宋。

    只可惜啊,北宋没有武帝这样的皇帝。

    不对,倒也不是没有,宋哲宗还是可以的,就是死的太早了。

    如果说文景之治给武帝积攒了打匈奴的资本,那武帝打匈奴的功绩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景之治的评价。

    两者是相互的。】

    赵匡胤知道自己驾崩之后上位的是自己的弟弟,然后又知道了靖康之耻,北宋灭亡,宋朝至死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,一口血吐了出去,晕死过去了。

    其他人看到这样的官家,乱作一团。

    好在,在太医的救治之下,赵匡胤终于悠悠转醒了。

    清醒的赵匡胤先派人把赵光义拿下,然后商量着找寻破局之法。

    他不能让大宋走上历史的老路,一定可以改变的,天幕都出现了,一定可以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