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章节标题】:策论风云:北蛮之患与中兴大计
第四场策论,晨光初破晓,紫禁城内的文华殿前,气氛凝重而庄严。数百名应试武举子,或低头沉思,或奋笔疾书,皆欲以笔墨为剑,策论天下。沈无敌,这位自幼习武亦修文的青年才俊,面对“如何防备北蛮骑兵,中兴大乾”的题目,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。
一、北蛮之弊,师出无名
沈无敌提笔开篇,字字铿锵:“北蛮之地,广袤无垠,然其民性粗犷,文化未兴,师出无名,难以得人心。加之物产匮乏,多以游牧为生,逐水草而居,虽有骑兵之利,却难以为继持久之战。我大乾乃礼仪之邦,文化昌盛,民心所向,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,足以使北蛮之师望风而逃。”
北蛮之地,虽辽阔无垠,却如同一片未被驯服的荒原,其民性粗犷,如同狂风中的野草,虽坚韧却缺乏根基。他们的骑兵,如同狼群般在草原上驰骋,看似凶猛无比,实则隐藏着致命的脆弱。
其一,民心未聚,师出无名。北蛮的部落之间,纷争不断,各自为政,缺乏统一的意志和长远的目光。他们的侵扰,往往只是出于眼前的利益,或是饥饿的驱使,而非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或正义的事业。因此,他们的行动往往显得盲目而短视,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同。在我大乾的仁义之师面前,他们的行为更显得师出无名,难以服众。
其二,物资匮乏,难以持久。北蛮之地,物产不丰,多以游牧为生,逐水草而居。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自由奔放,却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。一旦遭遇天灾人祸,如干旱、瘟疫或内乱,他们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。因此,他们的骑兵虽然勇猛善战,却难以支撑长时间的战争消耗。相比之下,我大乾地大物博,物产丰富,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,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军队提供物资和补给。
其三,装备简陋,难以抵挡。北蛮的骑兵虽然来去如风,但他们的装备却相对简陋。他们缺乏重甲的保护,只能依靠马匹的速度和个人的勇猛来弥补这一缺陷。然而,在我大乾的精锐部队面前,这种优势却显得微不足道。我们的弩箭如雨点般落下,能够轻易地穿透他们的轻甲,给他们造成致命的伤害。而我们的磨刀、勾连枪等器械,更是能够巧妙地克制他们的骑兵冲锋,让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其四,文化未兴,难以凝聚。北蛮之地,文化相对落后,缺乏系统的教育和传承。他们的民众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和生活的琐事,而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同和归属感。因此,在面对外部威胁时,他们往往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。相比之下,我大乾文化昌盛,民心所向,能够凝聚起全国之力来抵御外侮。
综上所述,北蛮虽然看似凶猛无比,实则隐藏着诸多弱点。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弱点,采取正确的战略和战术,就一定能够战胜他们,保卫我们的家园和疆土。
二、利器之制,弩箭为先
“再论北蛮骑兵之威,虽勇猛善战,却无重甲护身。”沈无敌笔锋一转,深入剖析战术层面,“我大乾军备精良,尤以弩箭为最。弩箭射程远,威力大,可于远距离内重创敌军,使北蛮骑兵难以近身。此外,磨刀、勾连枪等器械,亦能巧妙克制骑兵冲锋,使其优势尽失。”
他详细描绘了战术布局:“于边境要冲之地,布下重重弩阵,辅以火器,形成立体防御网。同时,训练精锐步兵,手持磨刀、勾连枪,专克骑兵。如此,北蛮骑兵即便来势汹汹,亦将陷入我军重重包围之中,难以逃脱。”
三、君臣一心,共御外侮
“兵法云:上下同欲者胜。”沈无敌笔下生花,将笔触转向国内政治,“我大乾之所以能屹立不倒,皆因君臣一心,共御外侮。陛下圣明,广开才路,臣等自当竭尽所能,以报君恩。朝中文武百官,皆应摒弃私念,同心协力,共谋国是。”
他进一步阐述道:“加强军备,非一日之功;整顿吏治,亦需持之以恒。唯有君臣上下一心,方能凝聚全国之力,抵御外侮,中兴大乾。”
四、忠臣良将,江山永固
“最后,谈及国家之根本,在于人才。”沈无敌自信满满地写道,“臣虽不才,愿以微薄之力,为大乾江山添砖加瓦。然国家兴亡,非一人之力所能及,需有无数忠臣良将,前赴后继,方能确保江山永固。”
他深情地展望未来:“愿我大乾,能广开才路,不拘一格。让每一个有志之士,都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;让每一份忠诚与智慧,都能为国家所用。如此,则我大乾必将繁荣昌盛,万世永昌。”
随着沈无敌的策论缓缓收尾,整个文华殿仿佛都沉浸在他那激昂的文字之中。主考官阅后,不禁拍案叫绝,连声赞叹:“此子才情横溢,见识非凡,实乃国家栋梁也!”消息传至圣上,龙颜大悦,特赐沈无敌为武状元,并赐金赐银,以示嘉奖。
而公主李彩云也在偷偷观看策论,更是对沈无敌心生爱慕,暗自决定要深入了解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。这一日,不仅成就了沈无敌的功名,也为他日后的传奇人生埋下了伏笔。